何为“好”教育
日期:2022-05-17 09:14:55  作者: 来源:  浏览量:1415

——马克思主义学院  赵姗

首先,好的教育一定是对人的教育,不局限于作为人自身某些功能性相关的教育,更是对于“人”这个主体的教育、主体性的教育,而不是只注重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。

大多数人一提起“教育”,就自顾的以为是使人具备某种特定的技术或能力,例如:通过考试的能力、工作的能力、操作某种专业技术的能力,更甚之还有人的交际教育、领导力教育等等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方式——使孩子或受教育者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某种能力。

于我来说,教育不仅仅如此,教育能通过它自身行为的实践中,不断丰富人的品格、强大自身力量、充盈内心情感、健全理智等等。这种不局限于某一专业、不片面的教育,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的教育,我认为才是“好”的教育。

教育有两大使命。第一个使命,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,把人类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。

但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文化的传承,更多的是为了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,即通过传承的这种行为方式,使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。也就是说,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行为,不仅仅是继承了古人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思想,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在被默默地影响着,进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准则,无一不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。

教育的第二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技术,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。

现如今我们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教育的第二个层次。希望更多地孩子们能够在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、教育时,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边界,勇于发散、敢于思考,打破自我局限,不断的突破人类思考的边际线,开拓创新、奋力进取,劳智体美德多面开花。如果能进一步推动人类科技的发展,那是再好不过的了。

晋•袁宏《后汉记·灵帝记》说:“盖闻经师易遇,人师难遭。”古话又常说:传道受业解惑。身为一名师者,不仅仅要教书(教授某一专业、某一技能),更要育人。即前文中我们所探讨的人的主体性教育、发散性发展。

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: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。思政课教师,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,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。作为一名教师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是我们的本职工作,但逾越其本职内涵之上,我们还有着更重要的“使命”。

作为一名青年教师,“青年”这两个字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发展性、可能性,也意味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我们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,不断强化自身力量,才能离“人师”靠的更进。

从我自身来说,我认为想要对学生进行“好”的教育,正确的教育、全面的主体性教育,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提升:一是强化知识储备;二是提升课堂温度。

强化知识储备。对学生传道受业的过程,即处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,教授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或凝练总结后的专业知识、某一特定技能知识,从而使学生在这个学习或受教育的过程中,不仅仅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,更能够体会到一种思维及思考方式,主动或被动的影响着他们的思维、思考方式,影响着他们付诸于实践的行为准则。于教师本身,也就是知识的传授者、辅助学生学习的师者来说,更应把相关的学习行为前置,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水平理论,强化自身能力,使自己提前位于这样一个高度,才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“俯视”学生的接受程度,把握全局,打好教育第一关。

提升课堂温度。对于老师来说,上课并不只是单单的教书行为,同时也存在着育人的活动。对于学生来说,上课也不只是单单的学习某项技能的行为,更是在这个过程中,被不断的影响着自身的思维方式,作为一个“导火索”不断地引爆你自身的知识储备,从而发散出更多的思考过程。因此,“学的都会”与“受益终身”是牢不可分的。提升教学过程中的“温度”,能让学生的成长过程变得更加“有温度”,也能让“教育”这种行为给学生带来更温暖的温度,影响着他们终身。

教育的理想状态,并不是我们每一步都要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、既定的结果,问题在于,我们有没有向着这个理想的状态而去不断的努力。哪怕距离理想的层次还很遥远,但我们只要努力,在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收获,这样我们的教育也会变得越来越好。




校址: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前程大道169号(郑州校区)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泰路8号(兰考校区)
招生咨询电话:0371-85303666/777/888 总值班室电话:0371-85303000 邮编:451400